文章来源:金融时报记者 赵萌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术,本质是金融,而服务才是目的。”招商银行首席信息官陈昆德在不久前该行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金融科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才是银行服务的最终归宿。 近期,部分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动作频频:招商银行连续两天发布两款重磅金融科技产品——招行企业APP与资产托管大数据平台;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在国内首创的“金融+”场景银行会员店开业迎客……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过总结上述银行近期发布金融科技产品的特点,可以管窥银行系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些趋势,首要一点,就是对“用户体验”的强调,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服务的强调;其次,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布局金融科技上升为银行发展战略,以期通过科技赋能银行转型发展。
从“技术支持”到“战略引领” 如果说在兴起早期,银行更多地将科技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看待的话,现如今,金融科技在银行管理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少银行已经将其树立为发展战略,引领全行业务推进。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最早将金融科技提升至发展战略高度的是招商银行,招行行长田惠宇在发布该行2016年度业绩报时表示,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我们要不设上限地寻求数据、科技人才,我们要加快敏捷开发和云技术的创新应用,设立专门投资基金,孵化金融科技项目。” 田惠宇称。 最近,不少银行也开始明确表态,将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上升到战略高度。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坚定奉行“科技兴行”战略,目前,已建成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微信银行、短信银行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金融服务平台,为超过3000万客户提供全天候、便利安全的网络金融服务,年交易笔数超13亿笔,交易金额超万亿元,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达97.08%。 值得一提的是,兴业银行于近日进一步提出了围绕金融科技的全行发展战略,重点布局八大领域,分别是信息安全、用户体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流程机器人、开放API以及积极推进“安全银行、流程银行、开放银行、智慧银行”四个银行建设目标。 浦发银行则为了积极推动全行一流数字生态银行建设战略,于近日在北京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成为建设一流数字生态银行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化转型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交通银行副行长沈如军表示,银行机构想要应对市场竞争、适应形势变化、满足内在发展需求,就必须应用金融科技扩展服务方式,创新业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丰富风控手段,树立数据是第一资产的经营管理理念,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智慧化经营能力。 据悉,交通银行目前已在业内率先实现用户、客户、额度、权限、渠道、报表、界面、任务中心“八大统一”管理,形成全集团业务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5月,交行正式启动新的集团信息系统智慧化转型工程,以保持IT架构体系的先进水平。 科技应用拓展 场景服务边界 从近期部分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产品可以看到,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几乎是所有产品创新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成为产品推介的主打亮点。而要想将科技应用落地为优质服务,连接二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是“场景”。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模式不断完善,这也让更多基于衣、食、住、行的消费场景被创造出来。这种场景化趋势使金融和生活的边界日渐模糊,为金融服务与各种消费场景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无限可能。 日前,浦发银行推出的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其愿景便是实现“服务触点的无界延伸”。据该行API BANK相关负责人介绍,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平台,API就像“连接器”,把金融与各行业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生态圈。 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表示,通过API平台,银行将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上。银行与生态圈伙伴,结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产品和服务快速创新,形成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制造业、金融+社交……各种跨界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和个人各类金融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提出金融科技战略1年有余的招商银行,再次将金融科技重点向“服务”布局。“从服务‘客’户,到服务‘用’户,虽然表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其实质则是深层服务理念的变革与重塑。”招商银行总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季建平在招行企业APP发布会上表示,所有企业都可在线成为招行企业APP用户,而不必须开立招行账户,这背后反映的是互联网思维下服务理念的全新飞跃。 除了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场景服务以外,非金融服务对场景拓展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未来的商业世界,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唯有无处不在的服务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拓展服务边界,该行企业APP加载了企业高频非金融应用,建设开放的云服务平台场景新生态,引入并在云端部署了OA协同、CRM、HR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高频非金融应用。非金融场景与金融场景应用相互打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形成一站式服务生态,助力企业成长。如,以移动代发为非金融典型场景为例,HR薪酬管理云服务与企业App移动代发工资功能无缝链接,企业用户可全流程线上操作薪酬发放业务。 创新不改金融服务本质 事实上,没有强大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就无法真正做到科技与场景的融合。为此,兴业银行提出了“安全银行”建设目标,密切跟进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持续研究和运用新技术提升安全生产和运营水平。据悉,该行在2017年建成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时风险监控系统,接入13个业务系统的49个业务场景,阻断各类高风险交易21.5万笔。上线人工智能“啄木鸟”系统,构建会计内控风险排查模型,防控操作风险。 同时,该行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安全运营能力建设力度,已形成4地7机房的一体化运维运营体系,主数据中心和其他数据中心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兼顾灾备需要与业务系统的分布式部署,形成大规模、低成本、可信度高的运营支撑。 不过,应当看到的是,无论科技创新如何纷繁复杂,银行服务的本质特征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一是作为金融信用中介的地位不变;二是风险控制作为银行的核心功能不变。在国家鼓励普惠金融发展、强调服务小微的政策背景下,不少银行开始将科技创新向服务中小微企业布局,充分发挥信用中介作用。 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国内首款企业移动支付创新产品“兴业管家”,为8.7万家小微企业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营运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年交易金额超过1880亿元。 浦发银行创新推出的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不仅开放传统金融服务,还可开放银行专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API BANK,封装市场预测、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等新型服务接口,赋能小微企业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助力小微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