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某四大银行深度调研纪要 来源:光大证券银行组 作者:张静春、张博玉 农业银行-调研纪要 1、贷款业务 问:从今年来看,农业银行新增表内贷款的结构大概是怎样的情况?去年我们可以看到新增贷款可能大部分是来自房地产行业(按揭住房贷款),今年我们的具体情况如何?比如投向基建、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大概有怎样的分配? 答:今年农行的贷款增长情况良好,同时新增贷款也面临这整体结构调整:对公贷款规模大概增长了六千亿,是总体增长的主力因素;个人贷款规模保持两、三千亿规模的小幅增长;票据贴现规模则下降到三千亿左右,是规模压缩的主要部分。票据贴现的规模收缩之后,我们观察下一步如果信贷额度继续偏紧,不良资产是否需要加快转让和消化,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满足信贷增长的需求。 在对公贷款中基建行业的投放规模增长较快,占对公贷款的76%,并且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会持续。基建行业详细来看主要是国民经济一级分类当中的四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天然气生产与供应‘煤电、热力的生产与供应(政府供电服务)。众所周知,基建项目大都通过银团贷款的形式共同完成,牵头行非常重要。作为县域领军银行、城市主流银行,我们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并且我行在其他行资金紧张的时候可以拆出流动性给其他银行。 今年的按揭贷款定价水平在四大行中最低,但整体趋势上行,在同业中相对有优势。 制造业贷款增速出现回升,这与产业出清、制造业长期保持低增速和经济回暖后贷款需求回升有关。绝大多数增长还是来自于基建、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贷款投放,主要原因是不良率非常低,相对安全。 问:实体经济的贷款增长主要是什么因素驱动的? 答:主要驱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今年的投资,受一些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GDP增速不能明显下降;十九大召开之前保持投资的平稳增长等等,今年大的宏观形势上,投资、基建的增长会比较快。第二个是原先企业发债融资的规模下降,债券市场挤出效应使得资金转移到贷款需求上来。第三个方面是由于近期执行的监管政策,表外渠道的融资需求转移到表内来。政府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的扩大也带来需求的增长,例如一个在北京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就可以达到两三百亿。 问:去年对公贷款没有增长是由于需求疲软,还是住房按揭贷款的替代作用? 答:去年从债券发行以及其他的融资情况来看,可以说明贷款需求的疲软。而与此同时去年的风险暴露较高,银行的经营也比较谨慎。 问:今年与贷款相关的资产质量指标是否好转? 答:资产质量的指标是好,但从我们的战略上来讲,还是保持谨慎。因为一些行业指标是具有时效性,我们还是退出了一些领域,严格执行原来的政策。而某些行业的盈利能力水平向好,贷款需求增长,也符合经营战略,我们也正好借这个时机对贷款结构进行了调整。 问:今年的不良会有怎样的发展,不良资产的新增和存量有怎样的变化特征?农行一季度不良为2.3%,高于其他行,未来是否会有压力? 答:今年我行出现双降,新发生的不良、不良生成率都有了一个质的改善。这轮经济周期从12到16年,把核销和转让加总,其实不良资产已经反映得很充分了。从宏观经济来看,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在上升,新发生的不良情况也都在改善,所以我行在去年年末出现了一个向好的走势。 问:虽然农行的不良稍高,但息差和建行基本持平,不良是否会侵蚀利润? 答:虽然我行的不良率稍高,为2.3%,但我们会保持一个适合我们的、可以操作的处置速度,不可能为了账面美观全部核销。我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已经足够。净利润方面还需要考虑运营收入及中间业务收入的硬缺口。结合17年的业务模式,不良率有望下降。 2、息差预期 资金强势是农行的优势。农行是A股股本最高的股,且全都流通,约为248亿。去年邮储银行上市且仅发行H股,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农行和邮储银行各方面情况非常相似——邮储也强调零售银行、县域经济及强势资金,可见这样的投资逻辑还是适用的。农行的存款吸纳能力强,贷存比低,在银行间资金市场一直保持优势。 农行的客户结构决定了其存款成本低、贷款风险溢价高的特点,因而存贷利差在大行中非常高。在生息周期优势便得以凸显,而之前处于降息周期,贷款利率降速高于存款利率,息差优势也相对缩小。资金面紧张对于农行有利。 问:农业银行的净息差最近有所上升,未来会如何发展,是否能继续保持该趋势?为何二季度息差方面表现良好?三季度这样的情况可以持续吗? 答:存款一直是我行的优势。我行活期存款占比56%,其他行如中行占比约40%。个人客户有4亿多,个人存款占比在58%以上,而个人存款又具有成本低、稳定性高的特点,存款方面的优势是其它行难以比拟的。而贷款收益率好于年初的预期,上涨约10-20个bp。结合存款与贷款的特点,从季度数据环比来看,息差表现稳定并有小幅的上升,不超过4-5个bp,且预期未来净息差会继续保持稳定。 二季度贷款结构调整对息差的贡献要大于绝对水平上升的贡献。各个单月的情况可能也不太一样,从5月份来看,70%是由于结构调整方面原因的贡献,而30%是由于绝对水平的上升。如果想要继续提升资产端价格主要还是针对农行有主动优势的客户,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问:去年住房按揭贷款的规模增长较多,对应的息差是好于对公贷款吗? 答:住房按揭贷款是长期性贷款,利率水平较高,是优质的贷款资源。但打折之后整体的水平也并不是太高,在4.5-4.8%之间。而今年的利率水平可能会有所上升,原因一是长期类型的贷款,二是有1.1倍贷款利率的政策因素。 问:今年农业银行所有首套贷款利率已经达到1.1倍了吗?农行目前的定价政策是怎样的? 答:现在的定价在各个地区各不相同,而总行的要求主要是同业可比。各家分行可以根据具体的经营情况有一定调节的余地。目前普遍的趋势是,以1.1倍利率放款的趋势见缓。而这一点不会影响到去年的贷款存量问题。 问:目前基建行业的定价水平如何? 答:目前来说,基于长期合作的战略考虑,大型国企、大型项目的定价比较低,大致是基准利率下浮5-10%的水平。而同业可比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虽然目前的资金状况有点紧张,信贷结构也并没有像拆借市场利率的变化幅度之大。 问:目前金融市场利率比较高,农行也是资金的融出方,我们是以什么方式融出资金的?这一部分业务对于息差的贡献大吗? 答:我行同业业务没有很大扩张,融出方式一是同业存单,但投放少且没有继续增加的计划;二是理财,三是抵质押融出,也是主要融出方式。我们会根据业务增长计划配置,不会盲目配置某种资产。同业业务对于息差的贡献和存贷款的贡献相似,约有1-2个bp。 3、“三农”业务 农行具有自己的投资优势,网点众多,零售银行个人业务潜力大,同时还有“三农”优势。“三农”话题已提出七八年,但目前尚未成为盈利增长点。未来“三农”是否会发力成为我行的闪光点有待见证。就目前来看,我行45%的网点、55%的人员都投入其中,若国家给予“三农”更多的扶持,我行的优势会马上凸显。 平稳性是农行的优势。A股券商对于国内经济及政策情况较为清楚,投资者也知道“三农”是弱势产业,也了解当下潜力巨大但尚未发挥的现实。农村市场广阔,开发需要过程,但一旦开发出来就会有强劲增长。在强监管环境下,结合金融去杠杆,平稳的大行模式具有优势。 问:在中国如何才能发挥出“三农”的潜在优势?农行有怎样的方案和步骤? 答:从我行自身来看,我们一直在制定战略,如前期的“蓝海战略”,后期的“3510战略”,还有“十三五”规划。无论从政治角度、增长点还是历史传承角度来看,农行都不会放弃“三农”。虽然我们一直有战略,也一直强调创新,但是也得有相应的经济环境配合。 4、监管政策的影响 问:一季度农行的中收下降,是响应了银监会号召压缩表外业务进行战略调整,还是有其它具体原因? 答:并非是我们主动调整,而是有两个刚性缺口:一个是去年银行卡新规对转账的限定,另一个是委托财政部进行资产处置的收入到去年截止,这两个因素导致了中间收入的下降。 问:“查委外去杠杆”在农业银行的经营中怎样的影响? 答:我们也正在针对“去杠杆”进行理解和思考,例如银行的杠杆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中国的杠杆率在全球确实是比较高的,金融资产的存量相对与GDP规模也是比较高的。 农行的委外投资业务非常少,去年只有60亿的规模,而其他行的规模可能达到上千亿,所以监管政策对我们的影响相对小一点。虽然去年整个行业的委外投资很普遍,但是最终盈利也并没有突出表现,所以我们还是维持保守的经营风格。 问:近期讨论的自查报告期限延期到3个月是怎样的情况? 答:监管机构的人员还在农行驻查,我们也还正在研究这一方面的操作。 问:今年4月开始的监管整改,农行现在实施到何种程度?最新的监管指标如何? 答:农行内目前还没有太大变化,且目前还在对过去的存量进行例行检查,监管政策还在沟通当中,尚未有明确定论。如果有限制或新的政策,主要受到管制的是增量业务。从人行的表态上来看监管有松动的迹象,但还是要保持稳定。从去年11月债券市场大跌开始,监管整体来说是严格的。在这一趋势下,市场投资者也会相应调整投资策略。 我们二季度的MPA考核还没有公布,预期维持B。因我们买入债的风险偏好低,LCR指标也应该良好,。 问:您如何看待用同业存单填补LCR这一行为? 答:发同业存单来补LCR是饮鸩止渴,期限也不合适。现在银行分为3大类,高级法人银行、2000亿以上和其它类,我们属于高级法人银行,采用日均法考核,发同业存单只有发行当日的数据会改善,其余日期都不会。 对于没有要求上报LCR指标的银行他们也不会上报,MPA是季度考核法也有一定的操作空间。目前属于高级法人银行的有工农中建交招6家银行,日均考核指标主要是为了拉平国际竞争门槛。MPA中计算LCR采用穿透原理,且若只看时点数同业的情况也尚可。 5、其它问题讨论 问:农行的PPP项目有怎样的发展?未来有持有怎样的态度? 答:PPP项目从国家的战略导向、目的和用途上来讲,意在发挥民间资本在国家公共资金投放中的作用。目前来看,国家推出的项目总金额非常庞大,然而落地的情况可能还不理想,银行参与落地的具体方式也还在探讨之中。 农行去年通过表内和表外两种方式来支持PPP项目的融资,总体规模不是很大:表内资金约为150亿元,而表外也约为150亿元。银行内部参考政策因素以及项目的规范程度等专门制定了PPP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对于省会和一线城市的项目,我们银行相对比较支持;对于二线和地级城市的项目,则对财政收入和债务负担情况做了一系列的规定要求。 问:银行卡新规对于银行大都有负面的影响,而招行却表示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其银行卡刷卡笔数很高,用卡量频繁,弥补了单笔手续费下调的负面影响。农行的平均刷卡次数和平均刷卡金额较低,是基数太大导致的吗? 答:招行的定位偏高端,在对基础业务的调整中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招行客户当月转账消费等需求很大,对低净值客户招行甚至可以通过收账户管理费的方式出清。然而四大行却不能如此,我们的客户基础使得对基础业务的调整对于我们有较大影响。 问:农行今年流动性的状况是什么? 答:农行今年的流动性属于平衡状态,且与其它几大行基本持平。下半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央行政策。我行整体是稳健的,因此流动性也应当会维持现状。目前中债登冻结了债券无法交易,同业存单因不能提前支取不算高流动性资产。 往年6月流动性偏紧,今年因为准备金由月末统计改为计算一旬的日均值,加之央行注入了很多流动性,故流动性平稳。 问:农行在资本金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资本金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监管和合规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广义信贷增速。农行现在的问题是资本金尚不充足:一方面是由于我行上市较晚,少了约六百多亿的利润内生积累;另一方面是少了一次再融资。其它三大行于2005、2006年先后上市,2010年我们上市时他们有一次配股,工行和中行还有一次可转债,总共有1500多亿,我们便少了这么多资本,这也是压制我们股价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FTP今年是否有所改变? 答:FTP近半年来已经调整了5、6次且还可能会有变化。 问:农行的理财余额现在约为1.5万亿,今年会有怎样的变化?理财会配置怎样的资产?农行的理财收益率比其他行稍低,如果理财是农行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去争夺客户? 答:目前没有要压缩理财的策略而是要巩固近几年理财发展的成果。去年理财对中间收入的贡献超过110亿,今年要争取更多。理财的规模也会继续巩固,在市场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发展。结构方面,20%是现金,余下的主要是货币市场和债券,截至16年末非标资产比例为15%,债券投资大部分是持有到期。理财的承诺收益率比较低,是因为我行比较审慎,非标和高杠杆业务非常少,但很稳定。 文章:北京地区多家银行调研总结 来源: 金融市场部 作者:杨荣 1、负债端成本企稳 负债端成本率虽有上升,但幅度不大,已然企稳。某大行由于存款占负债端比例、活期占存款比例均高于同业,存在存款竞争激烈,压力较大,新增存款成本边际上再回升的状况。 2、NIM企稳 通过去年下半年资产重定价和今年上半年的负债端管理, 2季度NIM已经企稳,一调研银行表示3季度NIM趋稳,另一家调研银行则估计3季度将继续扩大,领先同业。 3、信贷投放好于预期 各行均表示上半年信贷投放好于预期,某调研行信贷投放接近全年的60%,下半年信贷投放有余,另一调研行也对下半年信贷需求持乐观态度。按揭房贷投放规模上半年较大,接近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0%,总体都在监管要求下实现均匀增长;房贷利率在回升,但是一般一套房贷利率在基准;下半年,按揭贷款投放规模将适度放缓。 4、大行的理财规模适度增长 虽然全行业理财规模负增长,但是调研大行实现了理财规模的适度增长。尽管负债端成本率在回升,但是由于债券投资收益率在回升,债券投资在规模和增速上,整体上比较稳定,信用债、同业存单的收益都不错,同业理财守住了规模,上半年理财业务收入总体保持一定的增长。并且,由于大行开展业务相对规范,金融去杠杠对大行的负面影响基本上为零。 5、理财资产端配置更多的偏向债券\存款 从结构来说,同业理财下降,理财资产端配置更多的偏向债券,存款,结合资金来源形式,多做好品种;适度增加了城投债配置比例,利率债占比回升,信用债占比在下降,理财资产端收益率在回升。另外,会尽量支持实体经济,限制对过度融资企业的信贷投放。 6、谨慎委外,保持稳定 某大行,权益类委外规模只有50亿元,而债券类委外规模的相对较高,在委外上态度非常谨慎;另外一家大行,在委外投资上态度积极,其私人银行部委外规模达到3000-4000亿元,而且采用MOM形式,而资产管理部管理的理财资金中委外规模大概只有1000亿元,而且采取债券+的模式,行内自己制定投资策略,委托外部机构执行;该行认为委外投资是一种同业投资策略交流的途径,适度发展,规模不会增加和不会明显的下降。 7、非标理财稳定 基本上各家银行都符合监管的要求,非标资产占理财资金比重低于35%,一家大行非标资产占比只有10%,另外一家非标资产占比只有20%;而且非标资产的久期是3年,其认为非标业务是在资本市场不完善情况下,对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有积极意义,不搞一刀切,容许机构进行一定形态的配置,而且未来一些资产管理机构也将参与到非标资产的配置中来。 8、关于债转股专营子公司的最新进程 两家大行的债转股专营子公司都将在本年内正式成立,一家大行签订的项目达到900亿,另外一家签订项目达到2000多亿,落地项目依然较少;而各家银行都在等待债转股业务对资本占用相关政策的正式出台。 9、金融去杠杠对中收影响不大 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同时也体现在保险代销、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的下降上。但是从调研的几家银行获得信息来看,金融去杠杠对中收的影响程度较小,好于市场预期。大行的理财业务收入在增加;保险代销受到冲击,但是其本身在中收中占比不大,对中收影响小;另外,债券利率高企带来债券承销规模的下降,的确对投行收入有负面冲击,但是其他类型的投行业务收入增加对冲了这部分收入。 10、不良改善,资产质量提升 资产质量方面,各项核心数据环比向好,不良改善曙光显现,存量下滑得到改善,成本下降,上半年拨备覆盖率将比第一季度高,计提比较充分,主要是资产端收入不错。不良好转的大前提是经济发展质量改善、宏观经济好转;其次是信贷结构调整,新的投放规避风险大的行业;出现问题的加快处置。 11、金融去杠杠不会再加码 金融监管趋严对行业业务发展提出高的标准,对业务经营相对规范的影响负面影响小,但是对个别业务经营相对激进的银行负面冲击显著。整体看,4月的7项严监管政策已经非常严格,金融去杠杠方面银行业监管不会在出台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