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开放的经济成本
CFN    2018-07-30 07:47:06    金融APP  阅读 16242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张林 图片来源:中国金融网/图片银行 金融开放已经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因此常见的评论多数是关于金融开放的收益。凡事有收益即有成本,即便是当前的金融开放仅局限在市场层面,而非资本账户层面,对外开放也依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扰动。 内资金融机构的市场蛋糕缩小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央行新掌门向世界公布了近期中国金融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持股比例的放开、业务范围的放开、扩大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其中,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的放开,足够为外资金融机构的扩张提供激励。 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初,美国官方就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广大金融市场和发展潜力,并在条款中要求中国放开金融服务管制。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整个经济对于金融部门的需求在快速扩张,尤其是家庭信用消费、理财需求仍然处在快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当中的储蓄率较高,平均资本回报率也较高,比如中国的国债收益率高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也高于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就在于国有银行改革的十年间将外资屏蔽在外,现在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业务门槛要被撤掉了。 除了宏观经济结构,中国金融行业的行业结构也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动力。中国的金融行业仍然是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债券市场也主要是以银行间市场为主,股票市场尚不发达。而发达经济体不同,它们很早就经历了储蓄率下降的发展阶段,因此外资金融机构主要以证券、理财、信托、基金、保险等业务作为重心。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给国外金融资本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它们相对中资机构具有竞争优势。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撇脂效应” 所谓撇脂效应,说的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抢占金融市场份额的时候,集中火力在大客户和优质客户身上,就好比撇掉了一杯牛奶最上面一层的奶酪。如果“撇脂”成功,就会将中小客户和质量较差的客户留给内资金融机构。以银行业为例,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针对个人财富值达到百万元规模的客户提供优势产品,比如外国的保险及理财产品;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对跨国公司更有产品优势。 当足够多的大客户被外资金融机构占据后,内资金融机构只能去竞争中小客户和质量较差的客户,而这些客户的风险往往比大客户和优质客户高,就会迫使内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的价格,从而进一步降低自身的竞争能力。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印度的金融自由化过程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撇脂效应,其本土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正在增强。 由于历史包袱的原因,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于行政管制,央行直接决定了贷款和存款之差,银行业之间几乎没有价格竞争。中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缘由之一,是希望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外资来加强竞争,降低金融服务的价格,使得银行业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溢出到中小企业。但是外资金融机构很难去服务中小企业——这并非是外资金融机构的阴谋,主要是因为他们还尚不熟悉中国市场,和大客户优先合作是成本最低的路径选择。 另外,外资金融机构也几乎不可能采取价格竞争的策略。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金融机构很难采用提高存款利息,降低贷款利息的方式来竞争,虽然以价格竞争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我们的目标。道理也并不复杂,降价的好处来自于薄利多销,而中资金融机构的网点密布,外资没有机会多销。因此,撇脂行为才是外资金融机构的大概率选择。 外国金融资本扩张放大中国经济波动 由于中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中国的经济波动几乎呈现出直线向上的模式。金融业的产值虽然要比整个GDP产值波动相对大一些,但是基本上稳定在1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金融业波动则是巨大的,在那些出现过信用危机的年份,1998年、2001年、2008年、2010年,金融产值大幅跌入到零点以下,并拉动GDP全面下行。 这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内生因素决定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金融业是混业经营,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开展经济活动。比如德国的全能银行,可以直接协助一个企业进行投资决策。而中国金融是一个以银行业为主的体系,而且是分业经营。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是“被动”的参与经济,只有客户有存款或者贷款需求才能开展业务。欧美金融机构则可以运用金融资本直接参与投资活动。 以上的结论也可以在投入产出表中来体现。通过一般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所谓影响力系数,衡量的是某个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尚不到1,因而对经济主要起润滑的作用。随着外资金融资本的增加,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将会上升。 另外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运行还往往受到母国总公司的战略影响,也有更强的倾向将利润汇出到母国,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自己的资产。2008年次贷危机之时外资金融机构便纷纷撤出了在中资产。叠加他们对经济的介入能力,市场开放之后金融业对于整个经济的波动将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如何应对? 虽然整体外资金融机构的份额较低,但是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具有较大优势,比如外资保险业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15%。如果本轮金融市场开放是以外资的国民待遇为底线,那么也就同时应当对国内民营资本实施国民待遇准入,这样不仅对于增加内资金融机构的份额有利,还会降低民间资本的质疑——既然能对外资开放,为何不能对民资开放。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仍然要时刻关注外资金融机构的资本流入流出情况,即要时刻看好自己的金融钱包。有投机嫌疑并主动“撇脂”的外资金融机构会倾向于将利润尽可能地汇出中国,监管部门对此要有所觉察。只要金融账户没有投机性资本流出,可以认为外资金融机构仍然是长期投资者,对他们的经营要怀有善意。 此外,如果外资金融机构通过收购中小型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需要对此持以较为开放的态度。比如有些本身经营不善的农商银行,可以通过持股或并购的方式交予外资金融机构,使他们先从中小客户、基层区域开始进行业务创新,这有利于内资金融机构从中学习经营管理经验,使得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良性化,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撇脂效应的负面影响。

下载